close

國際勞工組織(ILO)剛公佈一份報告,要義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迄今,G20成員國共流失掉2千萬個工作崗位。有鑑於此,ILO疾呼,各國政府應把就業機會的創造當作迫切任務。

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聽起來像是老調重彈,但我們卻有必要認真以對。畢竟全世界因大量失業所導致的實質需求不足危機,後遺症可觀。

或許近幾年的「蘋果」風潮,便折射出全球需求不足的現況與瓶頸。

過去兩年,熱賣的蘋果在數位產品的霸主地位已經無可動搖。一般人將這樣的現象歸功於蘋果的創新,認為它將數位產品美學化,不但在手機產業取得制高點,更讓傳統的泛PC產業奄奄一息。

競爭是市場常態,但蘋果所掀起的競爭結果,並不尋常。因為它不只是贏家,而且還是贏家通吃,讓非蘋果陣營的產品市場儼然「人間蒸發」。

何以如此?賈伯斯的汗馬功勞固然值得一書,但即便是成吉思汗也無法佔領全世界。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,原因極可能是,全球的消費市場從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急速萎縮,國際勞工組織所說的2千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,意味了淺池再也無法養那麼多魚,進而導致非蘋果陣營紛紛陷入生產過剩的乏人問津窘境。

實際上,全球不缺生產力,也不缺創意,今日會走到人心惶惶的經濟困境,肇因於產品愈來愈難消化。產品愈來愈多、愈來愈花俏,問題是誰來買?又有多少人有足夠的錢來消費?

基於此,我們必須重新解讀歐債危機的後續影響。迄今,歐豬國家取得紓困的前提條件都需承諾日後緊縮支出,俾以確保償債能力。這對債權銀行而言或許是福音,但當緊縮政策被祭出後,便必然以惡化政府與民間的消費能力為代價。其結果是,原已疲弱的全球消費將再次受到打擊,生產過剩的危機也隨之愈加險峻。

這樣的情勢演變對台灣衝擊尤為可觀。除了台灣的外貿依存度高之外,還包括了台灣產業的主力部隊──電子業也勢將面臨「二八法則」的考驗。屬於蘋果供應鏈的兩成電子廠商或許尚有揮灑空間,但其餘8成則恐怕會陷入進退失據的淘汰邊緣。倘若不幸言中,則過去電子業裡的大魚小蝦共處一池現象恐難復見。

精於規模代工的台灣,將是全球生產過剩的那條最敏感神經。

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930/131/2zmpo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曲哲嘉沼謠塗勺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